- 今日国学 您现在的位置 :网站首页 -- 国学经典 -- 今日国学
-
【青少年国学教育读本】第一章 第一讲 · 释 “忠”
新闻来源于:奥杯赛办公室 发表于:2018-8-16 15:08:06 浏览3233次 什么是忠
心止于一中者谓之忠,持二中者谓之患。
——《春秋繁露·天道无二》
【解读】
忠字由中和心这两部分组成。中字在最初是上下不出头的,口表示的是范围,一竖在口里面,意思是上下左右都不超出这个范围。它的下面是一个心字,合起来就是人的心思完全在这个范围内,也就是一心一意、没有二心。
什么是没有二心? 就是心中已经被别的事情装满了,没有了为自己盘算的地方,也就是没有了私心。 所以《左传》说:“无私,忠也。 ”(《左传·成公九年》)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(公元前 179~前 104 年)这样说:“心系于一个中下面,叫做忠;要是寄于两个中,那就叫做患。”
什么是一心一意? 就是将心力完全使用出来,没有丝毫保留。朱熹说:“忠,是要尽自家这个心。 ”(《朱子语类·卷六》)
综合以上两层含义,尽心尽力、公而无私就是忠的规范的基本含义。
在古人看来, 要求人们恪守忠的规范是天经地义的事情。对此《忠经》这样说:“忠是治国的根本,离开了忠哪个事业能够成就呢? ”
感天地,动神明
【原文】
天之所覆, 地之所载,人之所履,莫大乎忠。 忠者,中也,至公无私。 天无私,四时行;地无私,万物生;人无私,大亨贞。 忠也者,一其心之谓也。 为国之本,何莫由忠?能固君臣,安社稷,感天地,动神明,而况于人乎?
夫忠,兴于身,著①于家,成于国,其行一焉。是故一于其身,忠之始也;一于其家,忠之中也;一于其国,忠之终也。身一,则百禄至;家一,则六亲和;国一,则万人理。
——《忠经·天地神明章第一》
【注释】
①著:显著,发达。
【译文】
上天所覆盖的,大地所承载的,人类所践行的,没有比忠更大的了。 所谓忠,就是正,也就是至公无私。上天没有私意,所以一年春夏秋冬四季有规律地轮换;大自然没有私意,所以万物生长茁壮;人没有私意,一切都会十分吉祥、如意、称心、顺利。道的意思,就是讲一心一意而已。治理国家大事,哪一样又不是从忠出发,并以忠为根本? 它能使君主和臣属关系牢固,国家政权安全,甚至于感天地,动神明,更何况人?
忠可使个人身重名扬,使家庭兴旺昌盛,使国家走向辉煌,这些都是一心一意的自然结果。因此,自己做到诚信敦厚,是忠的开端;对家竭尽心思而无二意,是忠的关键;至于诚厚为国,无欺于天下,那是忠的最高境界。只要自己奉行忠,各种福祉自然就会到来。家中能以忠相持,全家就会和睦笃亲。全国上下能一心一意,精诚团结,国家就会繁荣富强。
【解读】
《忠经》传为东汉马融撰、郑玄注。《忠经》是一部专门论述忠德的书,论述对各种事务的忠诚,其中对国家社稷的忠诚包括忠心、侍奉、尽职、建言、守节及为民兴利等内涵。《忠经》在中国社会流传甚广,对社会行为的影响也颇为深远。
上一篇:没有了[ 返回 ]
下一篇:【青少年国学教育读本】第一章 第二讲·忠的一般要求